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互联网怎样改变了乡村?有人给出了答案丨深度

    信息发布者:wenhecun
    2021-05-17 23:58:01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转载

    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无时无刻离不开网络的覆盖。互联网刷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工作、生活、吃喝玩乐……方便快捷的微信沟通取代了短信,快捷的手机阅读是获取信息的方式,想出行可以滴滴打车,饿了可以通过手机APP叫外卖……


    这一切都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改变。


    然而,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年轻人外出务工,让留守在家里的老弱儿童,仍处于与家人单线联系、与世界“失连”的状态,在他们的生活中,一个村落的价值观,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而县城,也许就是他们可以连接的最远存在。


    2011年微信已经推出了第一个版本,微博用户已达3亿,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涌现出一大批和互联网有关的咖啡馆:如车库咖啡、3W咖啡、bigbang咖啡,都是IT人士投资或合资的咖啡馆。而在距离北京一千九百多公里以为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铜关村,村民依然保留着原始的耕作方式。


    图片

    (2011年的铜关村,人们依然保留着原始的耕作方式。图片来源于腾讯网“活着”栏目。)


    图片

    (2011年开始营业的、位于北京的车库咖啡)


    改变悄然发生


    铜关村距离北京一千九百多公里,却像是两个世界。2014 年 11 月,在村民们并不知道“互联网”概念的情况下,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铜关村,却已悄然卷入到了一场“互联网 + 乡村”的变革之中。


    2014 年 11 月 22 日,腾讯基金会以 1500 万元在铜关捐建的“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开馆试运营了,全面竣工后,腾讯基金会还将无偿把整个研究中心的产权交付给铜关村民。


    “生态博物馆”是区别于传统博物馆强调藏品和建筑的另一种博物馆理念,她将保护对象扩大至文化遗产,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文化遗产留存地,并用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方式,强调社区居民是文化的真正主人,鼓励他们以民主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文化,并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自己的文化创造社区发展的机会。


    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由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设计院、深圳同济人设计院展开“为多数人设计”。生态博物馆开馆,是腾讯基金会“筑梦新乡村”项目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乡村的发展是一个系统问题,单从某一方面入手,都无法直达问题核心、实现根本解决,也用不上腾讯的互联网核心能力,腾讯基金会,一直致力于引导农村公益的 O2O模式。直到 2014 年 9 月,“筑梦新乡村”项目正式升级为“为村计划”(WeCountry)。


    腾讯基金会为村项目设计者陈圆圆说,“铜关生态博物馆是一所文化学校,它致力于借助互联网的媒介与渠道力量,探索让乡村的人文与自然生态产出最大价值的可复制模式,在这里促进侗族大歌的传播,更在这里通过连接使乡村获得系统的发展。”


    图片

    (铜关村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


    互联网带来财富


    黎平山环水绕,气候温润,土质肥厚,盛产侗家人栽培的特色水稻“香禾糯”。它以其祖传的“稻鱼鸭共生”的自然农法种植,气味香醇、糯而不腻,是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特色农产品。稻鱼鸭共生系统是目前世界上遗存的五个传统农作模式之一,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可惜谷贱伤农,在商品的价值链中,在一线生产的侗家人往往因缺乏商业意识和市场渠道,难以从谷粒中挖掘到财富。


    腾讯基金会试图借助互联网的核心优势,整合设计包装与宣传、推广渠道等各类资源,用好的包装、好的故事辅以好的连接,与被边缘化的生产者紧密合作,将他们从易受伤的角色,转化成为商品的利害关系人,在市场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分享从一颗种子到高附加值商品的喜悦。


        2015年9月,腾讯基金会“为村市集”在微信平台正式改版上线,在深圳第三届慈展会上预售有机红米、香禾糯和无公害白米。腾讯为乡村搭建的“公平贸易”平台,用“贸易而非捐助”的方式来帮助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希望以一种更平等、更尊重、更可持续的公益模式实现授人以渔。


         为村项目设计者陈圆圆说:腾讯做的是“连接”,互联网在乡村不仅仅可以有电商,他还可以有更大的想像空间,当移动互联网与乡村连接,搭建的将是一套生态系统,在连接中让被连接者自己创造出无限可能。我们去连接一个村庄的时候,我们也被连接着,在铜关村的微信群里,当村委会活跃起来后,这个群开始真的连接起来,打工去的人们与村庄连接着、村民们关心了解这个村庄的新动向。我们远远地看着,也近近地感受着,为他们连接,并分享这个村庄或许微小却注定影响深远的变化。


    如今的铜关村


    在互联网+乡村的改变下,如今的黎平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2016年2月14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6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黎平县赫然在列。对于铜关村的村民来说,互联网给他们带来了财富,让他们连接到外面的世界,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有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可以在网络中传唱侗族大歌,可以把家人的照片发送给远方打工的亲人,可以把村民生产的优质茶叶、刺绣、银制品和油料产品等销售出去,村里发通知也可以用微信发送,一秒钟就能让村民们知晓……


    在发稿前,记者加了铜关村村民吴珍刚的微信,他曾是铜关村的村支书,现在是一名普通村民。打他的朋友圈,不但分享着日常生活,还开起了微店。


    图片

    (左边是吴珍刚的朋友圈,根据朋友圈的链接点进去看到的是“铜关村——村务公开”)


    互联网+乡村,在中国已不再是一个萌芽阶段的命题,互联网+社区营造、互联网+公共生活、互联网+乡村政务……都有可能刷新中国乡村的梦想。


    对于陈圆圆来说,“为村”一路走来,艰辛又美好。“其实一路走来都很辛苦,身心上都是。早期PC时代只能做捐赠,哪怕这个项目背靠互联网企业,我们也无法帮助大山里的农民跨越数字鸿沟,电脑的购买、学习、维修上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对于农村来说都太高,于是我们探寻的是国外更有效的公益帮扶模式,比如社区营造、为多数人设计、一村一品。在这5、6年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几乎无法证明一个互联网企业对中国乡村发展的帮扶价值,因为我们无法使用上自己的核心能力。”


    好在,她坚持了下来。


    ——“但这其中最重要和宝贵的就是坚持,这个项目这么久,团队成员甚至领导都换了几拨,中间不乏放弃的想法,但我坚持下来了,也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把我们近7年的所有实践经验和成果,经验和教训全部盘活了,成为了“为村”。这个时候我们终于可以借助并充分发挥腾讯这样一个互联网企业连接一切的能力,放开手脚,大开脑洞去激发村庄、村民自身的活力。以前下乡,看到的都是冷清、衰败、空心的村庄,而现在在为村平台上看到的很多充满活力的村庄、热心服务村民的干部、对家乡饱含热爱无私付处的外出求学和打工者,我每天都被村里发生的故事激励,也感染了更多有资源、有能力、有情怀,愿意为乡村付出的人一起加入其中。我觉得很幸福,很满足,很骄傲!”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